随着过去几十年的汽车行业的快速成长,中国市场如今积累了上百个汽车品牌,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新能源汽车的重磅加码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不确定因素愈来愈多,从传统汽车到智能科技产品,从简单的单次销售购买关系到长期的用户运营,车企与用户之间的纽带也变得愈发多元复杂。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追求个性化与差异化,偏好新零售新服务等新特点也在迫使汽车行业在营销策略上做出改变与调整。在互联网的东风下,互联网造车的鼻祖特斯拉和以及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快速进化,在国内市场发展得风生水起。
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的背景,通过分析特斯拉以及蔚来汽车在营销策略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尝试为汽车行业提出一种凝结互联网思维的新营销之路,为陷入转型或发展困境企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一、可能存在的弊端与风险
1、品牌推广方面:
特斯拉与蔚来均采取了“高举高打”的方式,特斯拉推出的高端性能跑车Roadster以及蔚来汽车推出的EP9都使得人们眼前一亮,同时,特斯拉无人能及的电池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还是蔚来巧妙的换电新方案都是市场难以复制的存在。现有造车新势力营销模式与传统车企并无太大差别和优势,因此暂未形成较强的品牌优势,也难有较好的品牌溢价。
2、渠道方面:
除了特斯拉与蔚来以外,我国的汽车厂商还有传统车企和其他造车新势力。其中,传统车企主要是采用经销商4S店的模式,造车新势力的渠道模式大多为:电商+直营店模式。需要强调的是,简单复制照搬特斯拉的直营模式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为特斯拉的直营模式是与其产品特点息息相关的。
首先,特斯拉车型精简,款式不多,目前的几款车型从款型数量以及定制化的复杂程度来看都对用户产品认知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用户可以快速熟悉车型以及相关配置搭配。其次,特斯拉的产品并没有局限于整车销售,同时还有许多增值的软件服务,长期可以利用OTA升级带来巨大利润。因此,采取短期内降低价格出售硬件以收获长期利润弥补了自行投建体验店与展厅的巨大消耗。
当销量到达一定规模之后,过度的资产负担不可能让汽车制造商凭借自身开体验店的直营生存下去,到时候资本必将会流向利润最高的地方实现资源重新整合。作为缺乏产品力传统车企以及品牌力与资金实力相对匮乏的造车新势力来说,照搬直营店的风险很大,应当把握直营店成功的本质,结合自身优势来重新整合渠道。
3、用户运营方面:
蔚来成功的用户运营模式是大家都可以看到却又难以复制的,这对用户数据的处理以及精细化运营有着较高的要求。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牢靠,吸纳大量的互联网精细化运营人才是提高品牌与用户之间强链接以及顺利完成后续的运营活动及商业转化的关键所在。
二、对汽车企业新营销策略的建议
仅仅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理解为互联网带来的时代背景或是思维模式是相当片面的,互联网早已渗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营销的视角来看,消费者行为习惯、偏好,企业家们的创新思维、产品迭代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简单、极致、迭代、创新,消费者的新习惯是线上化,个性,感受服务。因此作为优秀的企业,如何融合互联网背景,结合消费者新行为习惯来打造全新营销策略与方法尤为重要。
1、实现消费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
信息科技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潮流,各行业也在经历翻天覆地的革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汽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用具,更是人们追求梦想的,创造美好生活的伴侣。创新产品生产能力,为服务用户带来全新亮点,想要实现这样个目标就必须首先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思维的转变。
“消费者”与“用户”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个体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价值,且企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一次性消费的关系。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带更加宽阔和长远,这也意味着用户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以是有形的金钱,产品销量的增长,也可以是无形的口碑提升,品牌形象力的增强。
同时,用户作为企业商业模式的一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其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互联网平台上信息易于传播的特性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成为事件的中心、发声的主体。
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转型发展时,需要认识到用户已经不再是事件的旁观者,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能量,让用户参与营销中来,成为体验者与分享者将会事半功倍。因此,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是如今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企业营销必须面对的挑战。
2、冲破传统汽车产品桎梏,创新产品服务
特斯拉如此强大、如此不可一世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强大的产品力。在纯电动车领域内把握着核心的电池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同时以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为目标,创新性地将汽车智能化赋能,使得特斯拉在短短十几年当中己经占据未来汽车市场的顶端前沿。
强大的产品力为其颠覆性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本文对汽车之家论坛的部分数据的分析可知,未来的汽车市场的核心竞争点终会落脚在产品上,逐渐趋于理性的消费者会将产品的好坏作为核心考虑要素。因此,车企应当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