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同学担心,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开始往线上转型,未来人员销售的岗位会消失。
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人员销售岗是不会消失的。
人员销售为什么不会消失?
我非常认同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大部分人是无法清晰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尤其是在消费行为学里面,就好比我们没有见过智能手机以前,谁会上来就告诉你,我现在需要一台智能的手机,你们赶紧做,做了我就买。
自古以来的商业好像都不是这么起来的吧?
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在整个商业的生态里面,依然有大量的产品和用户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不对称的原因有非常多,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在需求层面。
试想一下,如果需求层面的差异被拉平,作为一个商业经营者来讲,都不需要做任何的宣传广告——每天打开门都有人在等,主动跟你说我需要你的产品。
可惜的是,这种商人的理想场景并不会出现。在现实中,需求层面的不对称会永远存在,因为大部分人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这里说的不对称还不是传播信息的不对称,是人底层本身对需求的表达不对称。
那么,用户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时,就需要有人告诉他需要什么,所以这里需要「翻译」。
何为翻译?
销售上的翻译说的就是有个人一方面告诉你,你需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告诉你,我(产品)能满足你的需求。
这个「翻译」做的就是需求配对的这个动作。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产品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逐渐放弃了「人」这个媒介,转而采用线上的一些模式去作为传递。
但还是有大量的商品是需要「人」这个媒介去翻译的,因为这些商品离开了「人」,成本反而会很高,效率也不高,也翻译不清楚,比如说保险这种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保险业发展这么多年了,依然还是用「人」去做这样一个传递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说在一个商业活动交易的链路里面出现的销售,不仅是售卖产品人员,更是一个「翻译人员」。
为什么商品和客户之间需要一个翻译呢?这还是回到我刚才讲的:大部分人都无法清晰准确的表达他的需求。
记住我说的这个是「需求」,就是你到底要什么你说不出来。
营销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因为人无法表达需求,才会有营销的概念。
营销的目的就是商家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你应该需要什么。你会觉得他说的好像是对的,然后你就会掏钱买他的产品或服务。
用户掏钱购买的过程看似是销售把产品(服务)卖出去了,但其实背后是一个价值对等交换的过程。
这就是销售的本质
我一直说,销售的本质就是一个价值对等交换的过程。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是价值,一个是对等。
价值能不能对等,这里卖方和买方是一个匹配、搭桥、链接的过程。
把这个过程做好了,你距离销冠就近了一大步,因为销冠有一个顶级的思维模型就叫“买方思维”。
从用户角度出发,跟客户讨论产品背后带去的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收益,产生了什么变化,满足了什么需要等等。
即客户怎么买,你就怎么卖。
看客户怎么买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了解和挖掘需求的过程。
知道了客户的需求,就将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做好配对。这单,大概率也就成了。
所以,看到这里的你总该明白要干好销售必须要具备的两个「硬通货」能力是什么了吧?
没错,一个是「挖需」;另一个则是「需求匹配」。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建议销售从业人员要从产品型销售转型到价值型销售的原因。
如何拥有「硬通货」能力?
我要说的就是,销售虽然是一个不拼学历拼能力的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就不重要。
一方面,销售的很多能力都不是前置的,都是在实战当中锻炼出来,沉淀出来的。
甚至有些能力是从经验转换而来,而经验的前身是什么?就是大量的实战。
比如你一天敢拜访家客户,你连续拜访一个月,你一定干得好。这就是个刻意练习的事,但大部分人是坚持不了的。
所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刻意练习的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做销售的初期,平均每天拜访30-40家客户,半个月下来不但能把一个片区的厂子都摸个遍,对我自身销售能力的提升也是肉眼可见的。
另一方面,实战的同时学习也很重要,学的是知识面,是知识储备。
你可以是低学历,但你不能没知识,学历不高并不代表知识储备不高。
因为销售这个行业也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如果能有一些这方面学识的知识储备,相对来说你一定会干得比别人会更好一些。
我们要记住,入行销售没有门槛,但要干好销售是有门槛的。
想要在业内站稳脚跟,没有捷径,从来只有天道酬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