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艳姐独家拿到了金地各区域的销售额情况:
在这8位营销操盘手的助力下,金地达成了去年近亿的销售额。
有意思的是,这些操盘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要么是具有金地管培生背景,要么就是具有万科管培生或者万科工作背景。
有了优质人才的加持,也就不难理解金地即使在地产行业的下行期,销售业绩也能实现逆势上扬:
就在今年1月6日,“理科生”金地发布了《关于公司年12月份销售情况的公告》,其中也披露了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
年1-12月累计实现签约面积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5.25%;累计实现签约金额.1亿元,同比上升18.15%。
今年,不单是金地,像中海、华润、绿城、滨江等房企,也实现了业绩的逆势上扬。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坚持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是要有底气的:运营体系要好、资金情况要非常健康、土储充足且能做到风险前置、最后还要营销体系要强。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金地业绩的逆势上扬?金地的抗风险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金地是一家运营体系特别强的公司。
过去行业大多数房企实行的高周转运营模式,其实学习的是龙湖的运营模式,即大运营模式。
大运营模式和传统运营模式相对,传统运营模式一般只看工程节点,而大运营模式不单只看工程节点,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的所有节点都看。
比如什么时候融资、什么时候出图纸、什么时候盖房子、什么时候营销,每个节点都会去考虑。
但龙湖的大运营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它的运营副总是管城市公司的大运营加上项目部,而一般的房企是不管项目部的。
这意味着运营副总管包括工程、成本、设计三个条线,此外还包括运营和后台的流程、信息以及项目部。
分管的范围非常广,所以称之为大运营。
因为大运营可以快速推动生产节点,所以过去诸多房企非常推崇大运营模式。
但从去年开始,房企高周转的风险越来越大,开始逐渐失效,而那些打造了稳健的内部运营体系的公司,比如万科、金地,显得出了抗风险属性。
万科、金地的运营模式是什么?
它们的运营不像大运营模式,它们不管工程、成本、设计,只管内部的流程和数据的把控,比如项目做哪一步,就必须要根据运营的节点来,运营定了这个节点,才能走这一步,如果运营没有定,你就不能走这一步。
举个例子,假如运营没有定营销的开盘时间,营销是没有权力开盘的。
金地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流程,来把控每个职能节点的,虽然对内部来说这是传统运营模式,但其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强的。
金地有一套高效的“投产销三年一体化管控体系”,也是金地的一套独特打法。
金地总裁黄俊灿曾表示:
“金地在投-产-销三年管控模式指引下,按季度进行运营大调整,加强市场预判和提前调度的能力,实现跨专业职能协同增强,最终实现投资体系、运营管控、营销管理等关键工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不断提升。”
说得直白点,金地的运营体系在业界算是比较成熟和规范化的,大家在规范化上做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第二,则是金地本身的资金健康程度较高,保证其能够持续长跑。
金地一直以来销售排名都是比较高的,又是老牌的国企,所以其内部资金情况没有太大风险。
金地尤其对待钱这件事,金地一直很谨慎。从不依赖短跑冲刺,而是坚持长跑思维。
年,监管部门首次明确三道红线的要求。按此标准,金地连续5年都从未踩线,在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一直保持在AAA级。
根据兴业证券统计,去年上半年,金地债务融资加权平均成本为4.65%,较年的4.74%进一步下降。
进入三季度,公司发行的ABS票面利率为3.69%;境外子公司发行3年期4.8亿美元高级绿色债券为离岸债务进行再融资,发行利率4.95%。
良好的财务基本面也持续为金地各项工作的运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则是金地具有充足的土储,并且非常注重风险前置工作。
从年到年金地的拿地额在持续上涨。
年投资亿,年投资亿,然而到了年,金地投资猛增到亿,年亿,年亿元、年亿。
显然,年后金地年年投资总额都在千亿之上,年也大概率破千亿。
而且金地在每年年初的还没有拿地的时候,基本上会预留有上一年亿的土地储备,对于全年的销售额就很有保障。
此外,金地在拿地前期的风控做得非常好,他们会真正尊重市场。
以前很多房企的逻辑是拿地盖个房子,你爱买不买;如今地产不好做了,第一个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