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营销 >> 营销资源 >> 正文 >> 正文

经典推荐高点击量读物一亿赞,干货超

来源:营销 时间:2024/10/10
今日推荐:《一亿赞》作者:刘三叔。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PART5高效执行

这个目标很有挑战性,CEO提出,董事会将满足公司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所必需的资源要求。最后,CEO请各位部门负责人回去再思考一下,要达成这一目标所需的方法、资源以及计划。

吹风会往往是在摸底会开完后举办的。本质上说,吹风会算是针对摸底结果举办的一场目标的说明会,目的就是告诉关键人员,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以及希望做成什么样子。很多时候把事情讲清楚,就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而获得了他人的理解,才能得到他人全力的帮助。

三、协调会

一般而言,即便大道理讲到天上,让别人直接俯首帖耳的概率也几乎为零(真要这么容易也不用摸底+吹风了不是),那么接下来就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目标已经说过了,关联方你得做到啊。什么?臣妾做不到?那好,说说你的困难和要求,我帮你解决。没错,这个协调会就是解决问题的,让关联方把问题和困难摆出来,逐一梳理解决,问题都解决好了事情不就好做了?

举例:

吹风会结束后,CEO逐一和业务部门开协调会。A部门说,销售额明年要翻一番,那我要销售人员增加50人,而且要年底就招到位,需要人力资源部门支持(此时距离年底还有1个月);B部门说,销售额明年要翻一番,营销费用也要增加啊,市场不好,我们更需要有力度的营销。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营销费用要增加3倍,需要财务部门支持……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重担在肩,每个团队或个人都会提出各种条件,你要让马儿跑得快,也要让马儿吃得饱,不是吗?大家可能会说,那直接满足要求不就好了?那接着看下去:

人力资源部提出,要一个月招聘50人根本不可能;财务部门反馈,营销费用增加3倍集团肯定不会批……

在企业中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召开协调会的时候。协调会的目的一方面是收集关联方的问题和诉求,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关联方的关联方。通过这样的会议,才能够把影响最终目标的所有因素梳理清楚。以上只是协调会的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自然就是让各方达成一致了。

此时作为CEO,就需要把关联的团队召集到一起进行“撮合”了。你没看错,是“撮合”。一方面,A部门你一定要50个人吗?把逻辑讲清楚。为什么需要年底招到位,能不能年底前先招10个人?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你们最多同时可以招多少销售?把逻辑讲清楚……通过这种方式,最终要让关联方之间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平衡和一致。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协调会是所有类型会议中最难开的。一方面,会议充斥着各种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往往开着开着就会引入其他关联方。因此,协调会往往一场不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一般而言,只要每次会议结果都能够推动事情往前走一步,会议就算是成功的。

四、决策会

以上三种会都是“民主”的,总体来说都是尊重各个与会方的发言权利,允许吐槽、诉苦和提条件。会议上大家可能觉得CEO和孙子差不多,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威严嘛。这个印象要在决策会上发生翻转了哦。

决策会的召开时间一般会在各方要求基本协调完成后。一方面,大部分的问题和矛盾此时已经解决,从大局上看,主要参与方的诉求已经满足;另一方面,剩余的问题短期内也无法解决,再继续协调下去,非但效率不高,而且影响团队士气。这个时候,就需要CEO“乾纲独断”了。

举例:

在和主要业务部门协调一致后,CEO召开了决策会。在会议上,CEO宣布整个公司明年的目标是销售额翻番。其中A部门销售额需要增长1.5倍,部门新增45个销售HC(人员配额),分别为年底前入职10人,一季度入职10人,二季度入职25人(一季度达成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全力支持招聘工作;B部门销售额需要增长1倍,第一季度营销费用多2.5倍,第二季度营销费用多1.5倍,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不增加,全年累计增加1.5倍营销费用。多出的营销费用分摊到公司的全年费用中。虽然之前B部门不认同营销费用全年增加1.5倍,但CEO还是这么拍板决定下来了。

通过前面的摸底会、吹风会和协调会,大部分关联的部门都认可了执行方案,而在决策会上还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确定最终目标,明确各个关联方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件:明确下一阶段各个关联方的工作目标和行动。

简而言之,就是事情决定下来了,每个人该干的活分好了,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也安排好了,就抓紧干活吧。

五、碰头会

既然工作安排好了,事情开始做了,以后就再也不用开会了吧!(你想什么呢?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工作是由不同的人在做,要保证事情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就需要定期在一起对齐工作进度,同时要看看是否有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处理。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碰头会”了。

举例:

在业务目标分派后,CEO要求各个部门经理每半个月开一次碰头会,主要反馈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展以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新的支持。会议上只了解情况,不解决问题,所以会议时间只需要1个小时。

要想管理好整个工作,保持一定频率的碰头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切记,碰头会只反馈进度和问题,不要在会上讨论,避免开成长会。会上反馈的问题再通过协调会的方式来小范围解决。

六、通气会

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给外部机构或更高级别的领导汇报了。(什么?CEO就是最高级别了?你把股东会或董事会放哪里……)这个时候就要用到“通气会”了。大家如果炒股应该知道,每次公司财报出来,公司的高管都需要开电话沟通会,这个本质上就是一种通气会。

通气会的目的就是把一段时间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汇报,让其他部门和更高级别的领导知道。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内容不重要,就可以用发邮件的形式替代,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通气会出现的情况不多。但如果真正是由一个公司的掌舵人负责主抓,或者工作内容非常重要,还是需要定期组织一次通气会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同学会说,你举的都是CEO的例子啊,普通员工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要说的是,把这些例子中的CEO替换成经理、主管甚至一个小小的项目负责人,基本都是适用的。因为工作有大小,方法无差异。就以会议来推动工作而言,道理都是相通的。

唯一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在决策会上,需要引入足够量级的“大佬”来摆平事情,而找“大佬”这件事情又涉及职场中的上下级沟通(职场中的工作真的是一环套一环,缺一都不可)。

最后,对一些不那么复杂的工作,可以考虑把一些会议组合起来开。比如摸底会和吹风会组合在一起。但总体来说,还是需要根据工作当前的进展和阶段,有针对性地召开对应的会议,只有这样才能让会议更有效率,也让工作推进得更加顺利。

四招快速集中注意力

程毅南

一、减少对工作的厌恶情绪

如果你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就给自己制订一个精良的目标,把工作搞得稍微复杂点,但不要太复杂以至于你做不到。比如老板让你查一组数据,你就把目标定成“快速”和“精美”,数据不仅要全面正确,还要仔细排版,把涉及“比较”的东西都清晰地列出来,结构架设好,让老板一眼看出来端倪。

如果你是个不太喜欢挑战的人,就把任务拆分成小块,每一个小块都很简单,很容易做,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就行。

二、减少拖延的机会

远离互联网,远离电视,远离手机,把手机放到即使振动也听不见响的地方去。

挑一个稳定、整洁的工作地点,再把你工作的地方布置一下。比如办公室的格子间,让它整齐一点,这样你在这个地方工作的时候就能比较不受干扰。如果你还在上学,就在图书馆选择一个固定的位置。

顺便说下,不要在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才收拾办公桌上的东西。收拾东西理应是你每天见到这个桌子后的第一件事。比如你早上刚到公司,发现桌子乱,就先收拾一下,省得一会儿正式开始工作了再收桌子,本来连续的工作就被打断了。不过,可别在收拾桌子的时候找出来个小玩意又玩一天,这不就“悲剧”了嘛!

当你准备休息的时候,比如喝个咖啡、玩玩手机什么的,切记把这些东西拿离工作台再开始玩,玩完了之后也要保持工作台整齐。

养成习惯。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表。

最好把音乐关掉。如果可以,买一个隔音效果好的耳罩。

三、缩短工作的动机和行动之间的距离

将今天要做的事列在即时贴上,选大一点的贴纸,贴在电脑屏幕或书桌上可以看见的地方,做完一件事就划掉一个,养成这个习惯。

如果要做的计划有点大,就把它拆分一下分别记录。比如今天我要读半本书,那我拆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一章一章读完,一个一个打钩。对这种体量明确的任务,也可以在边上写好数量,比如“第一章,30页”,这样钩掉后会比较有成就感。

四、营造相互鼓励的氛围

如果有人跟你同时在做相似的东西(比如同学几个人一起做作业),或在同一个小组中完成同一任务的不同部分(比如一个工作组分别调查一个单位的几个不同部门),当你完成一部分工作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如课间、午休、喝咖啡、同组人的休息时间)与共事者一起讨论一下工作进程,互相交流一下经验、感受和困难,这样能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相互鼓励的氛围。

当你周围的人意识到你是如此高效的时候,他们都会变得高效,然后还会不断督促你,这就形成了一种公司内部的良性循环。

对抗拖延症:抓住每一个念头

李多余

去年我的一个巨大收获是,逐渐掌握了拖延症的“脾气”,并且开始尝试主动对抗它了。

拖延症就像一个逐渐扩大的黑洞,如果不叫停,必然会把你整个生活都拖进去。

拖延症中期的具体表现为:不敢面对现实,对要做的事产生厌恶和畏惧的心情,抗拒一切相关的事物和行为,试图逃避。症状多发于拖延5~10天后,如不及时治疗,将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形成拖延黑洞,造成生活大面积坍塌。(不想运动的时候,或许也伴随着不想控制饮食,不想早睡,也不早起,也不写作,也不赚钱,也不聚会,也不外出,到最后,甚至连脸都不想洗。厨房堆着上礼拜煮面的锅,干脆就把厨房的门关上,连冰箱都不打开了……)

在我自己尝试过的所有对抗拖延症的方法中,这几个方法是切实有帮助的。

一、只要念头冒出来,现在,立刻,马上,去做

这是我今年学到的最有用的一个技能。

做一件事的动力是会“再而衰,三而竭”的。所以但凡你有个什么念头,比如运动、背单词、洗碗、写稿,就在第一时间跳起来去做。因为一旦错过了那个念头,第二次去做的难度就会加大,进而逐渐成倍递增,直到你最终彻底放弃,自我厌烦。

现在立刻去做。哪怕环境不是很完美,只做一点也能维持住这股热情。不用去健身房,可以去没人的楼梯间做五个深蹲;不用背着电脑去咖啡店,可以立刻打开备忘录写一百个字;不用找到“最高效、最实用”的英语学习课程,可以随便找一篇英文文章读完。

二、降低难度预设,拒绝“完美拖延症”

做比不做好,完成比完美重要。

这句话是我去年写下的朋友圈签名,很有用。

因为害怕一件事会做得不好,所以干脆就不做了,这种情况被我定义为“完美拖延症”。它比那些仅仅因为懒惰或者觉得麻烦所以拖延的情况还要糟糕,因为这会直接导致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或是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我肯定做不好”或者“我就是不想谈恋爱,想谈的话分分钟有帅气的小哥哥”这类“不做”的借口。

你没做怎么知道做不好?你是真的不想谈,还是害怕努力了也找不到才这样说?

坦诚点,勇敢点。做比不做好,完成比完美重要。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的一句话,哪怕你觉得那是“一坨狗屎”也必须把它写完,因为写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甚至是一篇不错的东西。

三、设置一个deadline

“今天我非得把这件事给办了,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晚的夜也在所不惜!”

设置一个deadline,比如今天一定要做五十个仰卧起坐,一定要在周末写完一篇稿子,之后告诉自己“不见不散,不死不休”,一定要坚持做完为止。哪怕要晚睡,哪怕要早起。(实际上大部分事情,只要你少刷一会儿“抖音”“B站”,或者少玩一会儿“吃鸡”“连连看”,就都够时间完成。)

当然了,完成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操作灵活变动。比如五十个仰卧起坐,可以不用每一个都非常标准呀;写完一篇稿子,可以只写字呀。

还是那句话,完成比完美重要。

四、记住完成的感觉

为什么一定要完成?

说了半天,其实是因为,“完成一件事”的这种感觉,对一个患有拖延症的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它会告诉你:

完成一件事没想象的那么难;

关上手机去专注做事情的感觉其实也挺好的;

这件事情搞定了,下一件也没问题;

你不是一个懒惰又无能的人;

这一次随便做做也还不错,下一次再认真一点试试看,或许就会更好了。

这些,非常非常重要。

假设把一件事做得很完美的心理成就值是分,只做一半,你的心理成就是20分,但是把它完成了,心理成就就会是80分。而拖延到事情变糟,心理成就则会跌至-50分。这中间的账是很好算的。

所以现在无论事情多棘手,我有多想逃避,我都尽量把它完成。

这个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