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营销 >> 营销市场 >> 正文 >> 正文

环境为沉,互动为浸关于沉浸

来源:营销 时间:2024/7/31

如今,越来越多的戏剧、展览、主题乐园等线下消费场所纷纷打出“沉浸式”的招牌,沉浸式看展、沉浸式戏剧、沉浸式剧本杀等活动在线上和线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沉浸”一词已是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科技、游戏、房地产商等众多行业的热词之一,“沉浸式营销”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替代“场景营销”“体验营销”等热词。

“沉浸”一词多用来描述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这与不同人群对于“沉浸式营销”的期待不谋而合。“沉浸”对品牌而言是一次营销方法的整合,也是从技术、体验层面重新审视营销手段对于消费者的价值和作用;“沉浸”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从物理层面“沉”入品牌所营造的场景中,其次是被“浸”润以后的主动输出和互动。

由此,我们尝试着溯源沉浸式营销概念的发展脉络,从而对沉浸式营销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何为沉浸式营销?

⑴.关键词:顾客体验

谈到沉浸式营销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到“顾客体验”这一概念。阿尔温·托夫勒(AlvinToffler)最早提出“体验”这一经济术语,并根据环境的不同将体验分为模拟环境的体验和真实环境的体验,提出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即制造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并预见体验可能会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顾客体验”也由此发展而来。

为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促进销售的转化,沉浸式技术已成为增强有效体验的得力助手。“存在”的感觉对积极学习中的体验有巨大的影响,这种社会存在的概念使沉浸式技术成为市场营销和实现相关商业目的的有效工具。并且,沉浸式技术有潜力将客户转向即时性,在需要的地方接收最新的信息和内容;沉浸式技术也可以通过其互动、增值和共同创造的特征,帮助消费者实现个性化的体验和旅程。

⑵.关键词:场景传播

学者罗伯特·斯考伯(RobertScoble)和谢尔·伊斯雷尔(ShelIsrael)将原存在于影视领域的“场景”一词引入传播学,并认为场景时代的到来主要依靠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五大技术,即“场景五力”。而所谓的场景传播就是结合“场景五力”中的某些要素来为人们提供不仅“看得见”而且“可感知”的个性化信息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社会发展进入5G时代,大数据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生活高度媒介化、场景化。因此,传统的只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进行传播的营销方式已难以打动消费者,从而出现了具有体验感的场景营销。场景营销能够缩小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距离感,它通过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试图融入受众群体不同的生活场景或者网络环境。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VR/AR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场景营销不再局限于实体场景或是融入网民的网络环境,更多的可能是真实与虚假相结合,用户可以在现实的环境中完成虚拟场景的体验,场景广告将追求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垂直发展出沉浸式营销这一概念。

⑶.沉浸式营销:体验和场景的结合

场景是一个由背景和物体组成的空间系统。一个完整的营销场景不仅需要优质的内容观感,更重要形成品牌与用户间的深度互动关系。场景的还原越逼真,体验感就越强。如果能够创造出令消费者感兴趣的线上场景,就可以使线上流量有效转化到线下,实现实体门店的引流。既有了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又给消费者提供了好的体验,那么就可称之为“沉浸式营销”。

沉浸式营销是一种在消费者出现的所有渠道中,给他们带去的具有凝聚力、将消费者全方位包围的体验,通过品牌营造的体验,而非产品,让消费者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