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疯狂星期四,即定期在周四推出特价优惠活动,是肯德基的一项固定营销活动。
但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每到平平无奇的周四,网友编撰的“疯四文学”段子便会如期而至。
段子的开头可能是一个悬疑故事,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也可能是时事热点、明星八卦。但不管前面说了什么,最后的结尾一定会回到重中之重:
今天是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谁请我吃?V我50。
关于“疯狂星期四”的话题,也多次冲上各种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有不少网友直呼:
在这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一个好的营销方案,比什么都重要。
但,真的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我们的直播间邀请到了一位著名的战略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
他服务过的客户,有元气森林、得到APP、半天妖烤鱼、隅田川咖啡、伊利须尽欢、逮虾记、babycare、小皮、熊猫不走蛋糕、古茗奶茶、三胖蛋瓜子、南城香、遇见小面、和府捞面,等等等等。这些品牌,我相信你或多或少听过。
他也将自己对营销的理解,和一些有趣的案例,写进了他的新书《营销笔记》。
听完小马宋老师的分享,拜读完《营销笔记》,受益颇丰。
分享给你。
营销,在当今社会中是一门显学。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营销,是一个企业最容易被看到的动作。
因为营销本身就包含了各种推广的动作。既然是推广,那么看到的人就会特别多,感受也会特别直观,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比如,你能看到某一条最近突然爆火,点击量破千万的短视频。
你能听到网络、身边的人,在茶余饭后讨论某一个新爆出来的事件。
你能直接转发,甚至创作“疯四文学”。
于是,你会发现,有一些从事营销行业的同学,开始“迷信”地想找到一些“成功经验”。
比如,“一夜刷屏的事件营销技巧是什么?”
“十条法则,打造网红品牌。”
“创造百万+阅读量的营销文案写作技巧。”
甚至,对于一些日常做营销工作的同学来说,他们眼中的营销就是这些。
是的。营销很重要。它能帮助企业获得业务发展,打造长久的品牌资产,协助企业基业长青。
但营销终究只是个大力士,不是神。
一旦相信了营销不只是一个“重要的大力士”,更是个“万能的神”,成功的归因,就会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
江小白成功?那是因为江小白瓶身上的文案特别好。
农夫山泉成功?那是因为农夫山泉的广告做得好。
王老吉成功?那是因为“怕上火”这个定位太棒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向往成功的人,总喜欢听简单的成功故事。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经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既然赚钱真像你说的那么简单,长期价值投资永远排在第一位,请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赚不到钱?”
巴菲特回答说:“因为人们不愿意慢慢变富。”
江小白的背后,是一位有着10年知名白酒企业工作经验的创始人。这10年,要用来学习、培养、锻炼搞定上百万个销售点的组织管理能力。
肯德基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度标准化,是上万家门店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能力,是强大的门店经营系统,是海量协同工作的员工。
就单说“疯狂星期四”这一件事。在“疯四文学”疯狂传播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起,“疯狂星期四”这个营销活动,从年就开始做了。
年开始做,然后预设“疯狂星期四”会在年爆火出圈吗?
当然不是。“疯狂星期四”的核心,一定是即便不火,也能帮助到企业经营。
可对很多人来说,四年,已经够难等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就见过很多初创品牌,靠着一篇爆款文章,一个事件营销,一下子就出名了。
是的。有,但没有“很多”。
年,已经进入尾声了,你能想得起几个特别破圈的营销案例呢?
把这几个案例放进中国几百万个品牌里一算,这个概率,可能就和中彩票差不多了。
小马宋老师早年就是专门做事件营销和网络传播的,也曾经做出过一些曝光次数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事件。
但他说,坦白讲,我们在做之前,真的不知道哪个会红、哪个会爆。
放弃幻想吧。营销不是神药,也不像数学题那样,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
企业经营成功的本质是因为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地位则是通过企业经营来获得的。
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有一个国内著名的茶叶品牌曾经咨询过小马宋老师,他们一年有20亿元左右的生意盘子。
但是,茶叶这个生意吧,本身集中度就不高。即便是头部品牌,整体的营业额也就是总体市场规模的1%左右。再想增长,已经很难了。
于是,他们想拓展一下自己的业务,想做茶饮料。
从茶叶,到茶饮料,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吗?
没那么简单。
一个企业想要拓展成功,应该是利用好自己原本就有的优势。
一个茶叶品牌想要经营成功,靠的是茶叶的原料和品控、茶叶的研发生产、经销商的招募和管理、品牌的宣传和塑造、销售环节的精细化运营,等等等等。
而这些优势,放到茶饮料这个项目上,几乎就完全消失了。
首先,茶叶的消费者,和茶饮料的消费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茶叶企业去做茶饮料,并不能复用原来的顾客资源。
其次,茶叶的销售,主要是靠各地的经销商,靠当地的人脉资源和茶叶专卖店。可是,茶饮料的销售主要是通过便利店、超市。
卖茶叶的能力,并不能帮到卖茶饮料。
第三,茶叶的制作,讲究的是搭配、火候、原料。而茶饮料的生产,主要是靠配方、研发、生产效率。
这也是茶叶企业没有的一种能力。
最后,茶叶是个弱品类,顾客买茶叶的时候,是先选渠道,再选产品。他可能会有一个比较熟悉的老板,他相信的是这个人,而不是某个品牌。接着,他才会想自己要买什么茶,是大红袍、铁观音,还是西湖龙井。
但茶饮料是一个强品类,品牌非常重要。品牌在顾客心中的排名,甚至直接决定了顾客的选择。
所以,做茶叶和做茶饮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也需要完全不同的商业能力。
如果做茶饮料,那就等于是从头开始。
可如果我对茶饮料有情怀,非要做,行不行?
行,但不妨先放弃现有的组织和资源体系,去饮料行业挖一个资深人才,甚至是一整个团队来做,才有可能成功。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如果不做茶饮料,一个茶企业想增加业务,还能做什么?
比如,茶具。茶具是可以卖给相同的消费者的。
至少,这是符合经营逻辑的。
就这么简单?
是的。就这么简单。
占据某种优势,才能获得成功。
就像“张开嘴迈开腿”一样简单。
也像“减肥”一样难。
所以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营销?
古罗马时期有一个思想家,叫奥古斯丁。他说:“什么是时间?当你不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但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营销,也是如此。
营销的鼻祖,创立营销学的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他被誉为“市场营销学圣经”的著作《营销管理》里,是这么解释营销的:
营销,就是企业为从顾客处获得利益回报,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与之建立稳固关系的过程。
也很抽象,我举个例子。
比如,北京北五环附近刚刚建了一个科技园。很多互联网大厂就在这里设立了办公室,好多“码农”就在这里上班。
因为这个科技园刚刚建成,周边没有什么餐馆。员工想吃早餐就很不方便,要么在家提前吃,要么在办公室随便对付一下,要么干脆就不吃了。
这个时候,你在科技园开了一个早餐店。包子、油条、豆浆、馄饨一应俱全。
你不仅提供了这些早餐商品,还提供了让科技园的员工顺道吃早餐的便利,甚至还能提供预订早餐、送餐到办公室的服务。
这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
但是你知道,你开的是早餐店,不是慈善机构。你为顾客创造、提供了价值,就希望从顾客那里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你努力把包子做得好吃,上门的顾客才会变多,你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才会越有动力把包子继续做好。
这就是“获得利益回报”。
一年之后,因为干净卫生、营养美味、服务热情,早餐店的口碑越来越好,你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你还加了好多顾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