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文章。《策略前置,营销人介入新品创新》
这篇文章深得我心,甚至有点上头。幸亏转发到一些群里的时候,有些同行朋友,给我浇了一些冷水。
文章的意思简单精练,值得让人思考一番。
01
—
我理解的狭隘的营销
狭隘地讨论,我所接触的跨境电商领域的营销工作,大多数以流量为直接的效果诉求,而且更多的是立足于“性价比”,用打折的方式来获得流量及转化率的提升。
这当然是有缺陷的工作,所以产品型的公司的营销工作,还有一些别的更重要的指标,长远来说,品牌的获客,以及内容营销的质量,都是运营工作中“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当下,所谓的营销工作,从我自己接触过的业务来看,更多的确实是“基于成品”的,比如为产品寻找匹配程度高的红人,比如在垂直网站做内容投放或者做Deals。
“结合产品的属性做站外推广”,在我来看,已经是很多卖家的瓶颈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不会非常深入思考“我的产品受众是谁,匹配哪些红人的受众”这种类型的问题的。行业现今,急功近利,确实无可厚非。
如杨不坏先生所说,基本不会介入到产品创新环节。
02
—
求变都是被逼出来的
我为什么看到开头那篇文章,如此兴奋。确实是因为去年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产品工作与营销工作做深度的结合。
我尝试了一些工作,略有成效,但是没到可以规模化的地步。
尝试的工作比如说:
把产品部和营销部,合在一个部门,产品营销部;
请营销的同事做Niche挖掘的工作,并让产品同事做产品实现;
同一个美国竞品,请产品和营销的同事,同时做竞争对手拆解。
倒不是说我有多厉害,而是,跨境电商同行们,斗智斗勇,求变求胜,这一切都还是因为,在这个生态里,同质化的竞争与竞品跟随,太迅速了。
所以,就像崇尚供应链致胜的企业,始终向供应链前端(芯片,如华为)进军,投入研发资源一样。
一家进取的电商企业,是不是也应该,把一个产品“流行起来”的过程做一次拆解,找到尽可能时间靠前的原因,再模仿,或者超越?
极端的例子一般适用性很低,但总是会让人更深度地理解一个理论。
比如Popit。
亚马逊同行们如果没见过这个元素的产品,就不要说自己是做亚马逊的了。
这个玩意就像当年的指尖陀螺一样,可能一开始还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产品创新成果,但是这两个东西的流行轨迹却有一点类似。
以下说的肯定不太准确,但是这一类产品的轨迹大致相似。
轨迹:
需求研究——产品idea设计——产品生产——产品出现——不太有人知道——个别红人知道——传播裂变——更多红人知道——进一步传播——逐步流行——大量卖家发现趋势上新——全网流行。
如果你卖的是流行性的产品,如果忽略掉侵权这个问题的话,大概率会是在“传播裂变”这个阶段开始上新,甚至还要往后一些。你会有一种“早一点知道就好”的感觉。
还有,请注意,上面的假想流程里,我有两个标红的节点。
需求研究:是指这个产品大致为了“解压”而存在(POPIT和指尖陀螺都是)
个别红人知道:大概率是“偶发性”的发现并传播了某些产品的视频。
我认为这两个节点,是这个产品可以流行起来的关键节点。
问题在于:
需求研究,这是确定性的(因为好的产品都要满足人的“七宗罪”);
个别红人知道,这个是不确定性的,一般情况下你也不知道红人们准备耍什么新玩具吧。
03
—
营销的价值在于把不确定性尽可能变为确定性
是的。
人性七宗罪。
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
所有的产品都在满足人的七宗罪,不同的产品,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满足人的需求。
细分下来,“通过掌上的玩具获得解压的舒服感”,其实过去很多年以来,都已经被验证了,是一个很大的需求。
如果说我们没办法预测下一个火起来的玩具是什么,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努力使一个自己做出来的解压类的玩具,变得流行?
比如说找到一批新奇特爱好者红人来帮忙推广造势?
这里当然首先需要产品的方法论(你需要设计一个新颖的解压玩具),但是,我今天想讨论的问题,可能是更多地把营销的工作里,“准备怎么把这个玩具推上去”先分析出来,然后倒推出对这个产品的一些要求,这样是不是,看起来要科学一些?
你的产品出来,当然有很多人会模仿,因为他们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开个模,就能实现性能超越。
产品当然是可以复制的。
但是如果说我们有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的产品在前几个月,拥有“人无我有”的产品优势的同时,让自己的产品同时有不可复制的流量的优势,那至少领先的时间,兴许会长一点吧。
营销工作的价值,按我当下理解,大抵上,应该想办法向这一端靠拢。
04
—
结尾
所以营销工作,应该为产品工作赋能。
既然杨不坏说“策略前置,营销人介入新品创新”。
那么。
产品能力顺延,产品人需要营销能力加持。
本来,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就应该是公司老板的角度,啥都得懂啊。
一起探索。
皮HK感谢支持,中午加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