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老师将根据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消费医疗行业指数情况,深入聊聊年医美、口腔、眼科机构释放的几大信号,并附上报告全文,希望可以帮助机构在年开年抓住机遇,顺势增长。
01假期线下消费需求恢复较好,医美产品供给侧持续优化
年看好医美消费需求恢复,长期看好供给优化驱动医美市场增长。
1、假期数据显示线下复苏超预期
根据文旅部数据,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年同期的73.1%,春节假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5%,生活必需品、家居升级类商品、旅游服务等消费增长较快,假期数据显示线下复苏超预期。
2、医美排序优于美妆
春节假期消费数据超预期,再次给予市场年消费恢复信心,全年唯独继续看好医美需求恢复。
考虑到年1月相对去年春节假期错位因素,预计2月起,终端医美机构将重点发力大型店庆促销/储值优惠活动,迎接3月7日、3月8日节日旺季。
3、供给端产品层次更加丰富
供给端医美填充材料渐趋多元化,产品层次更加丰富,且监管常态化下,产品合规化进程加快,供给侧优化将驱动医美市场长期、规范发展。
02年消费医疗需求修复加速,各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多措并举助力线上线下消费复苏回暖,消费需求逐渐回归。
医美作为一项消费升级的项目,其价格却在今年春节开始降级,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医美机构,各机构之间的低价竞争,也悄然打响。
消费医疗机构原本就面临着获客的成本逐渐走高、留存难的困境,因此,有些机构通常会通过低价项目来引流,从而陷入了“价格战”。
可以说,当下的消费医疗机构内卷严重,但类似“价格战”这种伤人伤己的竞争永远不是最优解。
年,消费医疗行业正在加速价值回归,经历了早期野蛮生长之后,行业回归理性或许指日可待了。
众多机构将加速运营体系升级,优化运营结构。
03各机构将强化机构IP打造,建立客户认知
年1月1日,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发布《新冠疫情时期整形美容医疗风险管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新冠阳性以及正在康复中的患者禁止实施任何医美项目。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冠感染带来的健康焦虑,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新冠阳性和康复中禁止任何医美项目”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次数超万。不过,在非手术类项目上,业内则存在争议。根据中华医学会指导意见,新冠感染后,肉毒毒素注射的疼痛及过敏风险增加,玻尿酸等注射充填疼痛及过敏风险增加、吸收加速,因此,转阴康复4周以上方可实施注射。“4周这一时间节点是如何制定的?有没有科学依据?针对不同的毒株、不同的新冠症状是否都适用?”因此,不少医美机构都开始进行运营调整,通过咨询顾问或者专家,将消费医疗相关内容通过私域直播等方式与客户沟通,另一方面加强出台与新冠感染相关的就诊制度,增加面对求美者的沟通信息列表及风险提示。04年将不再是广告烧钱大战
消费医疗消费粘性较高,需求只会递延、不会消失,因此年防疫政策优化后的医美需求反弹将会为各消费医疗机构带来很多增长机会。消费医疗是一个强决策的消费型医疗。强决策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靠营销来拉动。但是现在行业是强监管,这个趋势不会变,在这个情况下,以往那种大水漫灌式的营销就受限制了,公域营销、广告式获客早就不再适合各个机构的增长。年以来,有两个概念在营销界很火,也很受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