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特产,有一种叫作金丝琥珀蜜枣的果饯,因为成品色如琥珀,刀切的缝隙如条条金丝镶嵌其上,故此得名,关于蜜枣的典故我也早有文章记录,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年《皖南人》发表的一篇文章《徽州的枣市——深渡》,看看年的徽州深渡枣市。徽州种枣的历史还算是比较长,不过种枣和生产蜜枣的地方有很多,但深渡附近成规模的种植枣子的地方还是很少的,徽州的蜜枣出名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深渡能成为一个枣市并将产品销售到江浙沪是由许多客观因素的。首先一点就是运输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年代,水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就是消费群体的问题,江浙沪地区就是传统的江南地区,百姓普遍较为富庶,能消费得起;最后才是所谓的技术问题,卖相好的蜜枣首先就是刀工,而刀工好的基本都到深渡来了。做蜜枣的工序是相当繁杂的,不是如同现在短视频那样切好以后只要拿口锅煮了就能制作的,里面是有很多小诀窍的。煮是最艰难的工作,时间要不长不短,火力要不大不小,经验不足的师傅是糟糕的。煮好后要用炭火烘焙,烘培的快要干了,分发给工人捏扁,捏好了再煮,煮了再烘,很多文章中只提到煮、烘和捏,却并没有如《徽州的枣市——深渡》一文中提到,这个步骤是需要再来一次的。现代食品厂有很多设备可以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不过总是感觉制作的东西不够好吃,原因是什么不清楚,这个区别可能就是木炭烧烤和电炉烧烤的区别吧,感觉缺少一点灵魂。蜜枣制作的最后一步就是拣,准确的说就是分拣,也算是一种质检,说白了就是为销售做好前期准备,《徽州的枣市——深渡》一文中提到的方法,让我对商人的才智有了直观认识,因为除了拣掉破枣之外,还要分为:超蛋、顶面、大面、秃秃、贡面,上上等12种,这里面如何区分、如何收费都是学问,文中还嘲笑般的调侃道:去年又增加了一种最好的枣叫“特别”,而今年又想出了一种比特别更特别大的“枣王”,大概几年以后也会有“枣大王”、“枣二王”的名目吧。分拣的过程是在严格的监视下完成的,这也是我前文说的为什么切一天的生枣所得,还不够饭钱,还有人愿意在这里做工呢?答案就在这里,因为此处有机可乘,也可以看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甜食对人的诱惑有多大。枣行里最让人觉得头疼的是虎视眈眈坐在账房里的老板或者是账房先生,他们张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的小心翼翼的看着一堆一堆琥珀似的蜜枣,一个也不能给工人吃掉,如果给他发现谁在偷吃蜜枣,他是可牺牲一个手工成熟的工人,以儆效尤的。显然,老板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是一场在眼皮底下的猫和老鼠的游戏。老板或者是账房是眼快,但是赶不上工人的手疾,手快的工人是那样敏捷的把枣核捏去送进嘴巴里,然后嘴巴却一动不动地把蜜枣咽下肚去,我猜测,有些工人可能还会在老板不注意的时候藏一点带回家,因为蜜枣的价格绝对不会让他们吃亏的。很少有文章详细地记录了这时候蜜枣生产成本和蜜枣的零售价格。按照文章介绍,我认为蜜枣的定价是用基准累加的办法确认的,也就是先找出来最差的一种蜜枣,定下一个标准价,然后依照等级每级加价两三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先是蜜枣mini,然后是蜜枣,接着是蜜枣plus,再然后就是蜜枣pro,最后还有蜜枣pro+,就这样消费者的钱就不知不觉得到了商人的口袋了。不过作者似乎有不少疑虑,那就是:今年的糖太贵了,以前只要二三十元一袋的糖,今年却要一百三四十元,而且伙食又太贵,所以今年的蜜枣也要1元七八角一斤。文章的最后做了一个分析,个人认为作者分析的有一些道理。深渡的蜜枣每年出产达到数十万斤,畅销于沪杭一带,因为徽州的蜜枣切工好、做工好,销路好,又大又美,所以到处受到欢迎,尊为珍品,但是今年因为交通的滞泻,只有江西和屯溪两处的销路尚可,谨慎一些的商人情愿白白牺牲一些工资(农村的一种协议用工,预付的枣工的一半工资,确保好的技术人员不被别人挖走,来年不开工的话工资不退)。这里面提到的交通滞泄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应该是知道,其实也正是因为交通这个原因,屯溪才能在近代超越歙县、深渡、岩寺成为经济中心。小小的蜜枣,萧萧的徽州,现在徽州的金丝琥珀蜜枣虽然还有生产,但是在全民拒糖的年代如何才能渐行渐远不至于消失不见,的确是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72.html
上一篇文章: A股药企销售费用谁最高多家药企调整营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