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创业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很好,就是卖不动?
一个做零食的创业者告诉我,他把自己的零食放在一个盘子里,把竞争对手的零食放在另一个盘子里。去掉包装,让顾客蒙眼试吃。结果怎么样?有73%的人更喜欢他们家的零食!
他没有丝毫欣喜,反而有点崩溃——竞争对手的年销售额早超过了10亿元,而他们仅仅只有万元。
“喜欢我家的产品,但怎么都跑去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要破解这个问题,得先理解心理学界的经典理论——人类大脑有两个独立运作的系统:一个负责理智,判断利弊;另一个负责情感,判断喜好。
好产品讨好“理智脑”,但这远远不够。消费者下单,还要“情感脑”下达指示:我认可这款产品,我愿意购买这款产品。
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下单,比作“骑大象”:“理智脑”是骑手,它负责方向,而“情感脑”是大象,它负责前进。大象不动,骑手也没办法。
当好产品卖不动时,你需要改变大象,就是说,你也要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认知。
在一次公司内部演讲中,乔布斯曾经赞赏过一个营销案例,它就是改变了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从而让销量大涨。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碳酸饮料逐渐风靡美国。原来卖得很好的牛奶,销量一路暴跌。因为在当时年轻人的认知里,喝牛奶是不酷的。
“所有劝我喝牛奶的声音,都像是妈妈在唠叨我。”
美国最大的牛奶企业——“加州牛奶加工委员会”当然就坐不住了。为了提升牛奶的销量,他们开展了一场名为“gotmilk”的营销:他们邀请最红的演员、主持人、模特甚至影视角色来拍宣传海报——所有海报人物的上唇,都有一抹“牛奶胡须”。
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到姚明,从安吉丽娜·朱莉到成龙,从贝克汉姆到章子怡,甚至有可爱的皮卡丘、力大无比的绿巨人、加菲猫以及蝙蝠侠。
这些长着“牛奶胡须”的名人不断亮相,并告诉你他们认为牛奶很酷的理由。
这场营销一招制敌,彻底扭转了人们对于牛奶的印象,并最终让牛奶重夺“市场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这个案例也成为营销史上最经典的广告案例之一,海报人物嘴上的那抹“牛奶胡须”,则成为不可改变的经典标记。
试想,如果“加州牛奶加工委员会”只把目光聚焦于产品,还会有这样的成绩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一项调研显示,当时的人,即使不买牛奶,也有超过九成的人完全认可牛奶的价值。因此,当你发现好产品无法打动消费者时,不妨把改变的重点,从骑手转移至大象,改变消费者对于产品感性部分的认知。
那么,该如何影响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感性认知呢?
我们总结了3种方法:1.改变消费者周围的环境;2.创造消费者短期高频使用产品的机会;3.降低消费者使用产品的门槛。
改变消费者周围的环境
前面的“牛奶胡须”广告战役,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应用。
当你周围大环境的人都告诉你:喝牛奶非常酷,我们都在喝牛奶,你就很容易被感染,然后下单。
“大家都是这样做(想)的,所以我也这样做(想)。”
事实上,这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为适应团体而改变自己。
有一个著名的从众实验,叫“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在7个人里进行,但其中只有1个是真正被测试的对象,另外6个是托儿。
测试很简单,评估左侧面板上一条线的长度,然后在右侧面板上的三条线中,找出最接近这条长度的线段(见图1):
图1
看起来很简单吧?实验者设置了一个陷阱,故意让6个托儿给出一致但错误的答案。
结果显示,75%的受测对象给出了和托儿一致的答案,即使答案明显错误。
坚持真实答案的那部分人,也经历了心理上的极度不适。
因此,除了直接改变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存在,还指导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周围的环境,来改变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从而促成交易。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消费者周围的环境?
其实非常简单,你要想清楚这两个问题:
1.我的消费者在怎样的环境里?
2.环境中的哪些人可以影响到我的消费者?
比如,对于一家奶茶店,你的消费者在怎样的环境里?奶茶店的消费者,大多是在购物中心闲逛的年轻人。一般奶茶店开张后会怎么做?它们把新品推荐或者折扣信息摆出来,然后等待消费者“自主”上门。积极的人或许还会主动招揽顾客。但是,购物中心的新鲜事物太多了,消费者可没空理你,你该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再思考:购物中心的哪些人可以影响到我的消费者?答案是,购物中心里的其他消费者。当其他消费者都在排队购买你的奶茶时,无形中就是在劝服别人:这家奶茶店的奶茶超好喝,我排队都要买!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更多的消费者会被吸引到店。
创造消费者短期高频使用产品的机会
除了改变消费者周围的环境,创造消费者短期高频使用产品的机会,也可以改变消费者。
比如某移动办公APP,企业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