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营销 >> 营销前景 >> 正文 >> 正文

你们干公关的,都是些什么人

来源:营销 时间:2023/7/16

文/仲景

与市场营销学中的其他分支比起来,公共关系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

它要求从业者必须投身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鸿沟”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实践之中。有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影响意见领袖或者影响媒体来影响公众的认知。

这导致了,行业内外大部分人对它的偏见就是:公关是一个拉关系走后门搞三陪的不正经职业。

我认为,公关之所以遭受这样的歧视,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公关行业从业者从实践中来,却慢慢在实践中沉沦了。

从搞关系开始,到搞关系结束,最终发现什么关系都没搞下来。

他们没有意识到,甚至都不想知道公关顾问的职业规范、职业原则、职业守则、职业方法、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

很多从业十几年的人,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做了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呢?

下面我通过四个自己看到的典型案例来描绘下中国公关圈的人员构成和生存现状。

老郭,男,70后,年轻的时候是文化学者,但又不甘于清贫,于是开了一家公司给微软操作系统做汉化,之后开始转型提供市场推广和营销推广服务。

年,在他创业8年的时候才转型做公关并且一举成名,拿下多家外资IT客户,一个字卖12块,一时风光无两。

最后在公关公司顶峰即将走下坡路前,把公司卖给别人,套现离场,退而著书立说,现在还是个文化学者,只是不再清贫。

老郭很疑惑:一开始自己就是写书的,转了一圈自己还是写书的,中间开公关公司这段自己是个公关?还是个商人?现在有钱写书,当初没钱也一样写书,反正都要写书,为什么要挣一堆自己花不完的钱?过去三十年都发生了什么?

老胡,男,80后,从小怀抱着文学梦想,以笔为矛,挥斥方裘,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党媒负责深度报道。

年前后,各大媒体纷纷砍掉深度调查组,党媒首当其冲。老胡不甘于体制内的寂寞,离职创立一家IT媒体,三年后又卖给资本方,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进入互联网公司一直担任公关一号位。把甲方公关部做成了一个媒体的编辑部。

但是,在两个职业的职业规范、目标、原则方面一直没有顺利转型,同时也对大公司中向下要系统管理团队,向上要精准传递信息的拘束很不适应,觉得还是做媒体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的好。于是辞职做了自媒体。

老胡的疑惑是:一开始就立志做媒体人,现在还是做个自媒体,中间做公关这段意义是什么呢?做媒体写稿子,做公关写稿子,都是写稿子,怎么差别这么大呢?为什么自己做媒体如鱼得水,做公关就是浑身没劲儿呢?

小张,女,90后,大专毕业之后就失业了,但是她热爱沟通,正好赶上中国公关行业热潮的尾巴,误打误撞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做媒介。

日常工作就是拜访记者维护记者关系,甚至帮记者修水管、看孩子,人脉广泛办事牢靠,做了快十年后,已经独立带一个50人的团队,操盘几十亿的资金。

但是面对自己工作中的灰色地带,小张非常疑惑,总是踩着红线走路,什么时候撞车呢?删稿挣到的钱,有命花吗?

小王,女,00后,公共关系学本科毕业,对职业公关的工作充满期待。觉得公关就是一群每天衣着光鲜亮丽,出入大型写字楼的都市白领。

进入公司之后,发现不是去做线下活动支持,就是给官微写写文案,或者给新媒体投放做个排期,都是些零碎繁琐的工作,而且干也干不完。

至于光鲜亮丽,大可不必,一个原因是公关部是一家公司里最不重要的部门,穿成什么样都没人看;另外一个原因是每天对着电脑低头时天还没亮,抬头天已经黑了,妥妥社畜一枚,不用太讲究吃穿。

她对未来充满迷茫,我究竟天天在干什么?干这个事情什么时候才能挣到钱呢?

他们迷茫的源头是公关顾问这个职业的职业原则、规范、方法、道德从来没有在中国明确被提出来过——过去二十年大家都忙着挣钱去了。

同样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我。十几年来,我就无法跟我的亲朋好友解释清楚我是做什么的。

因为他们受年香港连续剧《公关小姐》后遗症的影响,听到“公关”两个字,就会反应出“陪酒”两个字。后来,为了免去异样的目光,我就告诉他们我是个销售。

在面试中,我都会有一个固定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公关这个职业的?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听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见到一个工人或者农民,你完全不会去问他具体是做什么的。因为这些职业的职业化可能已经几千年了,而公共关系从业者的职业化才百十来年的时间。

可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很多人都具备公关思维并且具有公关的能力,但是他们是不自觉的,并且也没有走上职业化的道路。

在中国,公关这个职业有趣的地方就是:一个为消弭误解而产生的职业,不仅大多数从业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干,也没有消弭公众对公关职业的误解。

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职业自豪感都没有,觉得公关就是一个服务行业,至于自己提供的是什么服务,自己也说不清楚。

为什么在公关行业内部都存在这么广泛的偏见呢?

我想,一方面因为中国大学中公共关系学的专业设立比较晚,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也比较少,导致大家都没有什么专业背景。

就算你去听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老师讲课也不知道在实践中怎么应用,因为老师本人一天职业公关都没做过,怎么可能教会这门实践科学?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来临的工业化浪潮,孕育并且催熟了中国公关行业,导致它成为了一个低门槛高收入的职业。

在早期的公关公司里面,我看到的现象是,反正都有钱赚,是个人长着脑袋的,就先招进来;怎么做公关,反正老板也不会,大家就在实战中自己总结摸索吧。

这些在中国做公关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看到的主要由四类人组成:

1.销售派:也就是各大公关公司的从业人员,俗称:乙方。

本质上讲他们都是销售。只是公关销售卖的东西比较特别,是自己对传播的认知能力。但是,因为本质上他们还是销售,所以有一些从业者会选择专业能力以外的方法来搞定客户。

因为,公关预算在一个甲方的预算池中不算多,不太醒目,而且对公司的短期利益影响不大。也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

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公关公司其实都不大,老板去见客户的时候都前呼后拥的带好几个人。

不是因为他们摆谱,而是因为他们除了会跟客户搞关系之外,根本不懂公关,客户下的需求他们都听不懂,不带人去听,自己回公司都复述不出来客户的需求。

但是,公关销售们是公关圈里面人数最多的群体。本土中型公关公司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大型公关公司更是有数千人的规模。

2.媒体派:我也可以称他们为内容派,在甲方乙方从业的都有。

这部分公关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媒体记者,甚至很多人已经在媒体做到了主编。

在主编时代,媒体尤其是媒体的主编是屈指可数的稀有人物,公关们尤其是公关媒介天天围绕着媒体转。

媒体和媒体之间也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有一些媒体发现了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公关挣的都比媒体多,这些公关每天也没干什么正经事,稿子也不会写,就天天跑来跟我聊天,他们挣钱太轻松了。

要比真本事,还是我强啊,这个高薪的职位不如我做吧。

还有一个情况是很多媒体人都在媒体圈内有比较广泛的人脉,可以帮助甲方高效地处理媒体关系。

再加上阿里巴巴公关部大规模挖南方系媒体的墙角,仿佛给大厂的公关部人员结构定了调。

一大批媒体人离开媒体开启了自己的公关生涯。不过公司对他们的定位也比较明确:没事的时候写稿发稿,有事的时候找关系铲事。

3.实战派:思考了半天还是写下了这个不太准确的名字,但是我不认为其他从业背景的公关不够实战,只是这一部分公关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